3月27日上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所中学,给师生科普心理健康知识。让谢斌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们非常活跃,发言很踊跃,互动的时候甚至忍不住从座位上站起来。在上海,谢斌也走进过很多学校,上海的孩子们学习很刻苦,但是课堂活跃度似乎不如他在凉山见到的孩子们。
和孩子们接触后,谢斌还和当地的专业人员进行了交流。凉山当地人告诉谢斌,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心理健康诊室,需求量在增加,但是相关的心理健康资源却没有匹配,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兼职或者从别的岗位转岗过来的,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全国层面来说,儿童心理健康资源都相对短缺。谢斌说,全国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千人。在日常门诊中,谢斌的号没有年龄限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孩子挂了他的号。尤其是近三五年,患儿数量增加较多,这导致谢斌门诊中大约70%的患者都是未成年人。
作为一名“国家级”专家,谢斌认为,在全国都“短缺”的情况下,中西部农村的儿童心理健康资源更加紧缺。3月27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召开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对农村地区尤其是留守儿童,如何因地制宜开展精神卫生服务?”谢斌回答:“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儿童心理健康有更多需要关注的方面,比如家庭结构是否完整、获取心理健康的信息是否便捷、有利于认知和情感发育的良性刺激够不够丰富、针对心理行为问题的卫生和教育资源能否有效提供等。”
目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承担了“名医走基层 志愿服务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分队的使命。“我们将针对少儿心理问题识别和干预这样一个基层的痛点,分层分类开展滚动式的培训,提升基层和学校的能力。”谢斌说。
具体而言,滚动式培训将首先培训核心的学校心理教师,再由他们去培训其他教师。此外,还有基层的医生、护士也要做培训。谢斌坦言,培训的工作量将会非常大,“把滚动式培训做好了,我们一大半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除了培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分队还会做一些拓展性的工作,比如走进学校,跟教师和孩子一起设计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还可能针对不同的学校开展定制化志愿者服务。
谢斌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分队的这些工作将会重点面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还应探索具有当地特色、容易被各年龄段、各类人群,包括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接受的心理健康科普形式与途径。
谢斌介绍,还可以试点探索建设特色“心理友好校园”“心理友好乡村”。用丰富多彩的身心活动陪伴孩子在学校内外健康快乐成长,有效消除一些地区人们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与偏见、科学合理使用社交媒体,消除校园欺凌等问题,激励各方尤其是孩子的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
接诊了大量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后,谢斌说,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干预起来也需要多方协同:比如鼓励城市地区单位和社会组织主动与农村地区政府、学校等合作,建立跨部门、跨机构(如学校、医疗机构等)的心理健康服务联盟,以及城乡衔接的绿色就医通道。
最后,谢斌还建议,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手段来帮助留守儿童家庭增加远程亲子互动的机会,开展重点关注儿童的远程动态心理状况监测与分析,以及在线会诊、培训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